深思 | 人人都在谈创新,知识产权“边缘性”问题是关键
by: 拾贝 2018-08-27
郑成功(张召强) 商标战略专家、法律维权专家顾问 民商法学硕士,沪浙地区知产案件优秀咨询师,企业品牌运营高级战略规划师。曾代理多家上市公司的商标确权、维权、驰名商标认定、不正当竞争及诉讼案件;负责过众多大中型企业的知产战略规划、品牌运营、维权打假及风控合规管理。
现今的传媒版面,甚至在头版位置,都不难找见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和话题。知识产权被人们广泛提及,甚至一些影响力大的知识产权事件还成了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谓以前有点“高冷”的知识产权领域现今成了民众生活中随口谈起的“舌尖上的知产”。 那么,谈知识产权就不得不谈谈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一个词“创新”,“创新”的话题只用简单度娘一下其文章就能海量的铺天盖地,但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除了繁多的“正统”理论外,还要做好以下几个“边缘性”的问题才有助于知识产权等领域“创新”的健康发展。
创新需要有能够孵化创新的 环境和能够鉴赏创新的观众
创新不是企业文化里的口号、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不是裱在画框里的题词,而是需要创新的环境以及在此环境里的付诸实施的真枪实干的实操。
从法治角度看,如果不对“复制、抄袭、山寨”等行为进行严惩,那么就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净化知识产权创新的环境,创新就很难真正的成长。
如果抄袭、剽窃、盗版等的违法成本很低,那么,辛辛苦苦需要高投入的原创研发成果出来后,就轻易被别人模仿假冒,并且违法惩处的成本很低,试想,谁还去高投入的研发和原创创新呢?最后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仿冒反杀原创、愚见战胜真知,使创新成为一声叹息!
如果我们的公众对“盗版、仿冒”等习以为常的麻木纵容,不以购买仿冒、假冒为违法,不去鼓励、推崇、致敬原创,那么,我们的公众的鉴赏水平线就会越来越低、原创环境的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现今的流量明星过分强大的话语权,也让势单力薄的原作者维权变得举步维艰,有时违法者“抄袭、仿冒”的“丑闻事件”反倒反转为吸睛吸粉的“光荣事迹”,原创者反倒被围观者或流量明星的粉丝骂为龌龊、蹭热度.....形成了原创者反倒无法生存、山寨仿冒者反倒风生水起的“逆淘汰”现象。
要培养真正的创新,需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是尊重创新,从法律和舆论等多方面充分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成果;其二是惩戒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者。
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 不是搞怪、不是哗众取宠
为了不同而不同是假不同,为了另类而另类会很累。创新不是表面上简单的标新立异,没有实质内容的标新立异是没有生命力的。
原创也不是搞怪,搞怪可能博得猎奇的眼球一时,但“唬人”的东西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拷问。
哗众取宠只能造就舆论泡沫的口水繁荣,绝对成不了填补空白级的“重磅”大事记。
标新立异、搞怪、哗众取宠也许可以收割粉丝,但收割不了持续的真正成长和行业标杆性记载。
创新是严肃的创作,创新天然 排斥公式化、流水线作业
创新天然的排斥模板化,排斥千篇一律的仿制品,排斥跟风。排斥那种小苹果的旋律一出而满大街的烂苹果。比如,拿创作中国风作品来说,难道中国风就必是“意境苍茫、岸上踏歌、韶华易逝,青瓷唐彩、流水天涯、长街烟花……”?如果按一定模式填写就是中国风作品,那AI也能写出来,甚至会比人填写的更好。
创新需要法律、伦理等 领域做好前瞻性设计安排
在当今一些前沿领域的创新,比如人工智能,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人工智能在某些单项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人类的智力,因为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远远要比人类更快,而且它们的终极目标将是不可预测的。那么,这种人工智能将来达到高仿真的类似人的智能功能时,新的课题就出现了,可以和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结为伴侣夫妻吗?法律怎么定位?伦理学是否受到冲击?是否人工智能发展到威胁人类安全的一定临界点时法律应预先做出禁止的边界?
总之,知识产权呼唤创新,但创新需要健康的环境、需要推崇创新的公众基础、需要剔除哗众取宠的杂音、甚至需要在法律等领域做出前瞻性设计安排。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保护,永远在路上!
每天精选最多3条知识产权干货,直击您的 事业需求,伴您成长,就是这么干。
微信扫一扫即可关注,或搜索微信号:
sebe2015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即可关注,或搜索微信号:
IPSEBE